陈桂林教授、王春博士两位教师代表在院2011年人才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文章作者:人事处发布时间:2011-01-19浏览次数:908

2011年人才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计算机系主任  陈桂林教授

20111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向各位汇报工作。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系成立才5年时间,70%以上的教师是2007年以后分配来学校的硕士毕业生,都比较年轻,有很多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为此,我们围绕着学校的定位,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简要汇报如下:

第一,提高青年教师对大学精神与大学使命的认识,加深对应用型的理解。

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只有深刻领会了大学精神与大学使命,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使命与职责,才能够为了完成使命而努力工作,才能够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使命、大学精神,包括大学教师的使命也不仅仅是我们在谈,西方发达国家讨论的更多。因此,我们要求青年教师阅读国外的有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与讨论,使大家对大学使命及教师使命有了一定的认识。

另一方面,我们学校定位于应用型。那么到底什么是应用型?在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方面,老师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有一些青年教师对此还缺乏深刻理解。为此,我们也组织了相应的探讨与讨论,使大学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大学使命的具体化,也是老师们的使命所在。同时也认识到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老师要有相应的教学与研究能力。

第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这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想与措施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此,我们要求老师们上课时,一定要从实际应用中提炼系统性的案例或者例题。年轻老师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一般都要安排一至两位教学科研水平相对较高的资深教师指导他们进行备课,撰写教案,以及制作课件等,在正式上课前还要进行试讲。同时,还会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安排他们跟着老教师听课、做实验指导等。

近几年来先后安排十多位老师参加了国际IT认证讲师培训,学习国外IT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与指导。

第三,加强对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

老师自己不能做开发,肯定教不出有开发能力的学生。这是我们的基本观点。为此,需要加强对青年都是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

教师来校的第一年,安排进学校网络中心或者本系实验室锻炼。安排老师参加企业产品研发。利用暑假举办以提高研发能力为目标的培训。

第四,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团队带动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

根据计算机系的实际情况,以及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我们组织了三个方向的科研团队,所有分配来校的青年教师必须加入到已有的研究团队中,参加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以及其他各项学术活动。同时帮助他们制定学术研究目标与计划。

同时,我们强调,要求结合学校及本系的应用型定位开展学术研究,将科研工作做实,强调从实际应用中提炼具有研究价值的理论问题与关键问题,强调研究成果不应该仅仅是学术论文,还应该包括对实际应用具有支撑意义的原型系统。每年暑期都举办一期计算机系学术交流年会,要求老师在年会上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鼓励和帮助青年老师发表论文和申报项目,在论文写作、项目申报给予具体的指导,安排专人帮助他们修改论文及各类项目申报书。

积极支持青年老师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没有经费,就从老教师的项目经费中支付,老教师也很支持这项工作,他们科研经费的大部分都用在了支持青年教师做科研方面。

第五,严格要求,大胆使用,多方关心。

我们理解,年轻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关键是要给他一个发挥潜力的空间,同时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并给予必要的关心。为此,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计算系各项管理工作及集体项目中,都将年轻人放在核心地位,要求他们根据管理或者项目的要求,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逼着他们去思考、实践并提升。

其次,在工作及学习方面,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例如,我们要求所有加入到团队中的老师,在上课以外的时间必须到教研室或者实验室学习或者工作。

当然,老师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候我们会安排专门人员为其提供手把手的帮助与指导,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设计解决方案,等等。

以上的措施并没有什么新意,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我们的体会是关键在于坚持,要做实。实际上,在计算机系也有个老师对我们的做法表示了一定程度的不理解,或者将这些安排当作形式,但是,我们还是坚持在做,从实际情况看,也取得了一些效果。近几年来,计算机系先后获批省级网络工程省级示范实验中心一项、省级精品课程三门、各类教研与科研项目20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人次,二等奖三项,省级教坛新秀一人,校级教坛新秀3人。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系近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中,都是年轻人在挑大梁。

当然,这些成绩还很不够,层次也不高,站在这里发言我也感到很有些惶恐。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有现在这样的一批年轻老师,计算机系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也会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及学术研究方面做出自己的成绩。

当然,这种信心更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学校以及上级领导的关心。今天在这里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表明了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因此,我们更有理由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

最后,衷心感谢领导与老师们长期以来给予计算机系的关心与支持。

快过年了,恭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2011年人才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国土信息工程系  王春博士

20111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新年好。值此滁州学院人才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20087月,我被以特殊人才方式引进到滁州学院,这是令人羡慕的待遇,同时也是颇具压力的待遇。在两年多的工作中,能够取得一点微薄的成绩,非常感谢各位领导的关爱与支持,非常感谢各位同事的无私帮助。

“抓项目,带团队”是系领导给我的主要工作任务。在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底,我们筹建了以国土系6位青年教师为主体,南师大研究生为支撑的“空间数据集成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两年来,大家精诚团结,锐意进取,成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产学研社会服务项目共计1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获得科研经费160余万元,人均承担课题2项以上,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2009年,该团队被遴选为安徽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团队;201012月,我被安徽省发改委遴选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国家试点项目“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和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工程的策划工作。

提升科研能力,反哺学科建设是组建该团队的主要目的。两年来,通过不断地交流、发展,我们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协助系部成功获批了GIS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GIS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省级创新实验区、“GIS应用技能”安徽省精品课程、GIS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教学成果奖及2项省级教研项目和6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这些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为我校GIS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很好的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2010年的首届安徽省高校GIS技能大赛中,近乎一半的一等奖、二等奖由我系学生获得。今天,无论是人才队伍、专业结构、学生培养质量、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科研项目,滁州学院GIS专业在全省已具有显著优势,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强有力的团队是人才成长、学科发展的基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基础。2008年,在我选择滁州学院的时候,我的老师、同学大多用诧异、失望的眼神看着我。今天,我用阶段性成绩给他们交了一份满意答卷。在2009年、2010年,为了引进南师大优秀博士,我系郑平建主任和我亲自到学生家里登门拜访,都没能成功引进。今年,南师大的几位优秀博士主动提出到滁州学院发展,南师把这一现象称为“王春效应”。这些青年才俊的加入,将很好的弥补该团队的欠缺,使我更有信心把团队建设成安徽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以优异成绩回报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

在此,非常感谢各位领导,感谢您们为我们搭建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是您们的无私支持成就了这一效应。我相信,在院党委、院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校青年才俊会持续不断的创造这一效应,让这一效应走出南师,走向全国。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新年愉快,心想事成,幸福安康。谢谢大家。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