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成功举办省高校食品类专业教师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研修班

文章作者:于士军时间:2017-08-04浏览:1418

7月17日至23日,安徽省高校食品类专业教师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研修班在滁州学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滁州学院主办、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承办,共有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等10余所高校的70多名食品类骨干教师参加了为期7天的集中培训研修。

    17日上午举行开班仪式。国家级教学名师、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蒋爱民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魏兆军教授,滁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志才教授等出席开班仪式。许志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预祝培训取得圆满成功,希望大家借助这一平台,深入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提高。

  

开班仪式后,蒋爱民教授以“信息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创建和应用”为题,通过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与各位学员互动,然后以“畜产食品工艺学”为例,重点讲解该课程的在线教学改革情况。

下午,魏兆军教授作了“能力导向的一体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为题的报告,从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概念、专业培养目的与目标、课程地图、课程关系图、课程大纲、实践教学、教学改进体系等7个方面介绍了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经验。

18日上午,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朱双杰副教授以“工作坊教学与实践探索”为题介绍了自己以工作坊形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探索和经验,蔡华珍教授作了关于“教学做一体化在食品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的交流报告。下午,张汆教授以“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

  

19日上午,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董艺凝副教授以“多元互动在食品标准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食品标准化》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孙艳辉教授介绍了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在产教融合、工程化育人方面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下午,江苏大学周存山教授介绍了江苏大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方面的经验和成绩;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蔡华珍教授介绍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发展之路及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20日上午,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张文成教授结合自己申报“食品工程化和智能化加工新技术装备开发研究”的过程和经历给参与培训的老师讲解了课题申报的经验。下午,马来西亚博特拉(UPM)大学陈振滨(CHIN PING TAN)教授详细讲解了SCI论文写作和投稿的经验,并与参会老师互动讨论,还分享了自己第一次投稿的经历。

  

21日,参与培训的老师在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孙艳辉和书记李永红的带领下,到安徽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扬子真爱你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滁州)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了解滁州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22日,参与培训的老师参与了在滁州学院举办的首届食品低温加工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围绕食品低温加工技术、食品质量快速检测与应用两个主题展开。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生导师Chin Ping Tan教授以“Functional lipid nanodispersions: prepap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stability evaluation”为主题对功能性油脂的纳米分散体系的概念及其特点、纳米分散体系的制备方法及其稳定性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食品学院Chong Gun Hean教授以“Supercritical CO2- particle formation”为主题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作原理、萃取的优缺点以及超临界萃取在粉末状贵重油脂方面的制备研究技术;台湾大学郑宗记教授以“Taste assessment of partially fermented teas by an electronic tongue”为主题介绍了电子舌在半发酵茶品质评价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台湾大学陈力騏教授以“亚临界水系统组装与应用”为主题介绍了亚临界水系统的概念及其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方面的应用;台湾大学谢博全博士以“电化学阻抗技术与食品检测”为主题介绍了电化学阻抗技术在台湾本土蜂蜜——龙眼蜜掺伪检测方面的应用等11个专题学术报告。

  

所有培训任务在23日均圆满完成,23日上午举行了研修班结业仪式。

  

滁州学院高度重视本次培训,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务求实效。培训内容和活动设计紧紧围绕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产教融合展开,收到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势必对提高我省食品类专业教师能力和水平,强化内涵建设,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终审人:吴文杰

返回原图
/